凡例

——《五行精紀註釋》(以下簡稱「本書」),以莊圓和丁鑫華校註、李錵濤校閱的《精校宋本五行精紀》為底本,以下簡稱「星易精校本」,香港星 易圖書有限公司2014年11月初版。
 
——本書採用古籍原本有,國家圖書館藏《五行精紀》清海虞瞿氏恬裕齋抄本(簡稱「國圖瞿氏本」)、國家圖書館藏《五行精紀》清琴川張氏小 瑯嬛福地精鈔本(簡稱「國圖張氏本」)、韓國延世大學藏書《五行精紀》34卷刻本(簡稱「韓國延世本」)、韓國國學中央研究院藏《五行精紀》禮 樂射禦書數六冊木板本(簡稱「韓國國學本」)。
——本書參考《增訂萬歷初刻三命通會》,以下簡稱《三命通會》, 由李錵濤校訂,莊圓、丁鑫華、吳煒維、童文靜校閱,由香港星易圖書有限公司2017年4 月初版。
——本書各卷內容由四個部分組成:原文、註釋、說明、校註等。 分別以不同字體標出。
—— 「原文」中,以古籍原文的主體文字和註釋文字用不同字號區分。
—— 在「註釋」中,因語境和閱讀習慣不同,古籍原文有些段落過長,為方便現代閱讀,註釋時作了分段處理。
—— 「說明」中,提到梁湘潤老師的著作,均由台灣行卯出版社出版。
——「校註」中,韓國本、國圖本等四本古籍原文若有不同者,或與《精校宋本五行精紀》底本文字有明顯不同者,最後採用何者,均在“校註” 中說明。
——本書原文內容,若來自與祿命學無直接關係的數理領域,如曆法、星命、紫微、六壬、奇門、擇日等,或有關中醫領域的名詞和內容,各有不同 的理論架構和專業知識,我們認識有限,恕不展開註釋。
——《五行精紀》成書年代,若以周必大作序的時間,即公元1196年(南宋慶元丙辰)算起,至2023年已有827年,古今文化、語境等完全不同, 尤其是一些詩訣。 我們認識有限,對少數判斷難度較大的內容,本書即保留原文,恕不勉強註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