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,梁湘潤老師在他的最後一本著作《訣法今論》中指出,自《五行精紀》至萬育吾《三命通會》時代,出現了“時代之斷層帶”,導致今日 之祿命法之主流俱在身強、身弱,用神、喜忌、中和漩渦中打轉了至少六十年以上[1]。
2014年秋,李鏘濤先生《精校宋本五行精紀》校訂序中指出:中國祿命學在「唐宋與明清之間,出現了一個斷層,《五行精紀》的重新發現,為填補這個 斷層提供了契機[2]。”
2018年6月,本人在中央民族大學作了「命理法理體系簡介-兼論命理文化斷層與正本清源」學術講座,文中第一句話就是:「命理學的文化斷層始於明清時期, 在民國時期擴大,對後學的影響不容忽視[3]。」2019年11月,本人應德國鈕倫堡大學國際人文學院著名漢學家朗宓榭教授的邀請,就命理學文化斷層問題進行 了交流。
祿命學「文化斷層」的具體內容,集中體現在南宋廖中先生的《五行精紀》。
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,中國傳統祿命學在大陸初興,業界人士和愛好者首先接觸到的命理古籍,按年代先後區分,最早的是明代徐大升的《淵海子平》和萬民英的 《三命通會》,然後是《滴天髓》《子平真詮釋》《窮通寶鑑》,號稱「老五篇」。 尤其是《滴天髓》和《子平真詮釋》兩本古籍,第一版的印刷量就達八千冊之多,迅速深入人心。
事實上,中州古籍出版社在1998年4月已經出版了三十四卷版的《五行精紀》,但當時印數只有一千本。 由於祿命法的理論架構、實務體系,與《子平真詮釋》等所謂「子平法」理論、實務體系,有很大的不同,只熟悉「子平法」的人士基本看不懂,故未能 引起重視。 導致2008年出版的《中國命理學史論》在「歷史上的命理學著作」一節中,居然沒有提到《五行精紀》[4]。 但這不能怪罪什麼人,因為《五行精紀》的完整版已經流失到海外,在大陸只殘存一些抄本,且存在大量的脫漏、刪減和謳誤。 現在國家圖書館藏的《五行精紀》,比完整版少了整整一卷。 清華大學劉國忠教授於2003年赴韓國訪問時,方才發現韓國延世大學保存的相對完整的《五行精紀》,並引回大陸,華齡出版社出版《五行精紀》,已經是2010年的事 ,而《精校宋本五行精紀》的問世,更是2014年的事。
中國祿命學脫胎於星命、占卜、擇日學等,肇處始於漢晉、興盛於唐宋、成熟於元明,窄化弱化於清民國。 清華大學劉國忠教授認為:《五行精紀》「是南宋朝代算命學的一部集大成作,它引用了當時流行的50多種算命文獻,並且具有確切的撰寫年代,內容相當重要。我們可以本書 為基礎,清理算命學說的『源』(往前進溯)和『流』(往後延伸)探討八字算命理論的發展脈絡,從而了解唐宋時期八字算命學的重要成就[5]。」我們在 註釋過程中也發現,有不少內容,都是對唐代及之前文獻價值很高的命理典籍《李虛中命書》《珞碌子三命消息賦》《鬼谷遺文》等原文的 註解,《五行精紀》確實“往前進溯”,比較完整地釐清了源頭。
在《五行精紀》註釋一書完成的過程中,經過比對,現在可以肯定,明代萬民英的《三命通會》的基本內容,即是引自《五行精紀》,很多地方都是 一字不漏照抄。 如《三命通會》第一卷的內容,與《五行精紀》第一二卷的內容完全相同,只不過萬氏在《五行精紀》的基礎上,作了不少延伸和發揮, 力圖做成「全流」。 難怪清末明初的藏書家葉德輝感嘆:「乃知萬氏《三命通會》果襲此書而成[6]」。 《五行精紀》和《三命通會》的源流關係十分清晰,本書在註釋的過程中,盡可能將這種傳承、揚棄、發展等關係一一註明,也期待讀者繼續發現與補充 修正。
只可惜大陸業界和愛好者,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剛接觸到命理學時,就被誤導《三命通會》“雜而不精”,“不足以作為一種成熟的學說傳世”,“ 只有《滴天髓》和《子平真詮釋》兩書,堪稱中華命理學的大成之作[7]」。 其實早在清初陳素庵的《命理約言》中,已經批評《三命通會》“貴多而不貴精,能博而不能約[8]”,而《命理約言》又被譽為 「對今法時期所形成的標準模式作全面標準化的精讀本或教科書[9]」。 因此,直至今日,大陸業界和愛好者熟悉的只是明代中葉,即《三命通會》以後,至清代、民國,只有三百多年的命理學史和典籍,重點研究的更只有《滴 天髓》《子平真詮釋》和《窮通寶鑑》,熟悉的只有強弱、格局、調候喜忌這三大技法,對興盛於唐宋,成熟於元明的祿命法究竟是怎麼 回事,基本一無所知。
需要指出的是,大陸業界和愛好者被誤導、誤解《三命通會》,重要原因之一,就是《三命通會》的版本問題。 根據不完全統計,《三命通會》在大陸的版本至少有10個以上。 本人看到較早的是1992年12月北京師範大學的版本,全部內容有九卷。 1996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《三命通會》也是九卷。 而1993年由德宏出版社出版的《三命通會》只有四卷,2002年由內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的《三命通會》則有十一卷。 比較權威的華齡出版社,於2006年6月出版了由謝路軍主編,鄭同點校的《三命通會》也是九卷本。 台灣武陵出版社出版的《三命通會》則有十二卷,本人手頭上的這個版本是2003年的,已經是第四版了。 2017年4月,由李錵濤校訂,莊圓、丁鑫華、吳煒維、童文靜等校閱的《增訂萬歷初刻三命通會》十二卷,由香港星易圖書有限公司出版。 李和莊均屬術數界專業人士,研究古籍版本多年,出版命理古籍的數量在國內首屈一指,這個版本應該是相對完整和專業的。 目前這個版本還在校訂中,準備出第二版。
如果《三命通會》被認為是「子平法」的巔峰之作,則否定《三命通會》的《命理約言》及後來的相關著作,應順理成章被認為是「後子平法」。 客觀而言,「後子平法」並非一無是處,如「十神」(含十神格局)、「調候」等視角,在實務上還是相當有效的,至於「旺衰」視角,直到梁湘潤老師在 《子平母法總則》中提出「旺衰」臨界點後,其實務方有價值。 而「十神」與「調候喜忌」視角,直到梁湘潤老師的著作引入大陸後,其實務價值方才被全面認識。
梁湘潤老師在晚年的著作中,對清代以後形成的“後子平法”很不以為然,他明確指出:“今日之'子平法',雖然是淵源於'唐、宋',但留存下來之典籍大抵 是以'明、清'二代之著作為主。其主流,則是以清康熙、乾隆年間《滴天髓》、《子平真意》……等[10]。」他在2012年時看 到了華齡版的《五行精紀》後十分感慨,曾當面叮囑我:「這本書太重要了,要好好研究[11]。」他在人生的最後一年,全心投入《五行精 紀》的研究,寫出了《祿命法千年沿革史》,裡面有很多《五行精紀》的內容,在此書的最後一頁,梁師將“納音五行”和“河圖五行” 並列,並指出兩者“吉兇別論”,並明確“河圖五行”十神喜忌等,由“納音五行”喜忌中縮編而成,出自宋•廖中《五行精紀》[12] 。 「可惜天不假年,他留下的時間不多了。
梁老師的這個遺願,直到2021年方才因緣會聚,組成了由何重建領銜,莊圓擔任總顧問,廖雪峰擔任顧問,王化斌、劉偉東、佘猛、週紅艷、趙保華、傅品鋒[13]等參與的解讀、 研究團隊,經過兩年多時間的努力,於梁湘潤老師仙逝十週年之際,完成了《五行精紀》註釋。 我們認為,這本書是清代以後全面認識、傳承、研究、解讀「祿命法」的開始,也是扭轉「後子平法」的啟蒙,也是實現梁湘潤老師的遺願,祿命、子平、江湖三 大體系融合的起步。
由於研究祿命法的時間不長,註釋者水平,對古人思想理解能力有限,此書錯誤和不足之處肯定很多,十分歡迎業界專業人士和廣大愛好者批評指正,參與對祿命法的研究 ,釐清整個祿命法體系、理論、模型架構、實務技術和歷史脈絡等,共襄盛舉。
《五行精紀》卷二有「五行妙旨」一節,引自《李虛中書》,原文是「自甲至癸,十乾為天;自子至亥,十二支為地。以乾合 支,然後為人。凡命須要求之以天地,而斷之以人。如甲用辛為官,乃看辛下得何支。用寅為祿,乃看寅上得何干。遂合支 幹名為納音,定其五行之或死或生,或旺或衰,吉兇自見,貴人驛馬準此。又以年為主,以日為本,蓋遁月從年,遁時從 日。以主推之,五行衰死,未必兇為兇,以本推之,則生旺類,但發遲耳。常以主配父母,本配己身。本吉主兇,當由自立,主 勝於本,多出資蔭。主本皆強,此名最上。人命年月日時胎五位,宜有情,又不可專執祿馬為貴,刑殺為賤,全要圓機,探其妙旨 。」明確祿命法的命盤基本架構是年月日時胎五柱,論命的主旨是以看五行生旺死絕為主,神煞、刑沖等視角通盤考慮。 其中「凡命須要求之以天地,而斷之以人」一句,將三才配置之理,幹支納音之用和盤托出,然後又介紹「主本同參」。 可知所謂“虛中法”並非專指“年命法”,而是年日兼看的“本主之法”。 只是後來五代時期的徐子平,將日柱己身為“本”的方法豐富發揚,創造出“子平法”,明代萬民英的《三命通會》,則是以子平法為主,兼顧年 命法。
祿命法的代表作《五行精紀》,和子平法的代表作《三命通會》,雖然屬源流關係,兩者雖有很多內容相同,但兩者在理論和實務上有重要的區別,尤其 是以下幾點,讀者在閱讀時需要十分注意。
第一,在立極點上,《五行精紀》以年柱論命為主,日柱論命為輔;《三命通會》則反過來,以日柱論命為主,也兼看年 柱。 年柱論命又分祿命身“三才”,年干為祿,年支為命,年柱納音為身。 日柱和年柱,有主本之說。
第二,在五行運用上,《五行精紀》以“納音五行”為主,“河圖五行”為輔;《三命通會》以“河圖五行”為主,“納音五行” 為輔。
第三,五行生旺死絕不同,《五行精紀》以水土同生旺為主;《三命通會》以火土同生旺為主。 生旺死絕是「祿命法」十分重視,並運用自如的視角。
第四、祿命法重視拱夾暗帶,兩柱間的“互換”,神煞和生旺祿等都可以互換。
第五、《五行精紀》有些內容涉及星命、紫微、占卜、六壬、奇門、擇日、風水等數理知識,對命局和大運、流年中出現的吉兇指標,須作「加 減災福」的處理,在書中多次出現,可見古人論命時辯證的思維方式。
有關“命運吉兇”和“修身修德”的關係,書中有“寬仁厚德,非災自遠”、“不忠不孝,禍自隨之”、“德薄不任其福,反為禍也” 的表述,對後人的啟示已經超越術數本身。
《五行精紀》共三十四卷,內容相當豐富。 我們認為,無論什麼原因,「後子平法」否定祿命法,不僅是割斷歷史文化,也是「自廢武功」。 我們也理解,「後子平法」的出現,與祿命古籍發現出版較晚有關。
如「幹支」視角,用了六卷來介紹。 其實打開一個命盤,柱與柱之間的關係,幹支關係是最直接、最直觀的。 如「五行」視角,用了三卷來介紹。 分祿命身,即年柱的天幹、地支五行和年柱納音五行,也十分直接、直觀,如「下如生上進前程」、「五行一字」等。 「子平百章歌」所雲「引用支幹妙似神」即似指此,而後一句「納音空自失天真」則有待商榷。 「幹支」、「五行」視角的篇幅多達九卷。
論男女命、論父母小兒、論疾病、論職業和性情相貌,各有一卷,共四卷。 這些十分接地氣的「家計小談」內容,可以讓認為「祿命法只是論富貴命」的誤解得到糾正。 至於唐代以後開科舉,使得命理學論命立極點由年柱轉為日柱的說法,顯然是沒有看過《五行精紀》的誤解。
論貴局、貧賤兇惡局,有整整三卷的介紹,與十神格局、內外十八格完全是兩回事,其論法令人耳目一新,也相當有效。
而「合化」、「空亡」、「墓庫」、「小運」、「夭壽」,「破」、「害」要不要論、「雙胞胎」如何論,等等,現代一直爭論不休 的理論和實務難點,《五行精紀》中都有十分清楚的介紹。
特別要指出的是「生旺庫」視角,滲透於各個論命視角中,不僅有「四貴」、「四平」、「四忌」等,對吉命兇命,能十分簡明、直觀的判斷 ,生旺庫與幹支、神煞視角配合,其論斷用「出神入化」來形容,毫不為過。
特別要指出的還有「神煞」視角,神煞常被「後子平法」一筆帶過,而《五行精紀》論「天乙貴人」、「論馬」、「論祿」各自有一卷,實務 性相當強,絕非「後子平法」所認識的那麼簡單;論吉、凶神煞的內容達五卷之多,「論神煞」的篇幅多達八卷,差不多佔了全書內容的四分 之一。 須知,神煞不只在命局判斷中準確有效,不少神煞在大運、流年的運用上也十分有效。 筆者在註記時,逐一對照自己的命局和人生歷程,大運、流年,其描述之精準生動,往往令人拍案叫絕。 對一些曾經發生在自己身上的重要事情,過去不清楚原因所在,現在已基本一一釐清,原來在《五行精紀》中都有明確的「法理」可說明和解讀,深深感知人生絕非 緣來緣去不可知,冥冥中都有天道可循。
《五行精紀》也有可商榷之處。 如對五行、幹支與天、地、四時的源流關係,沒有《三命通會》表述得清晰。 如對同一問題的不同論法兼收並蓄,讓後人閱讀時難以理解和抉擇。 「十神」視角在南宋時期只是形成階段,遠沒有明朝的《三命通會》時期的《窮通寶鑑》和《餘氏用神辭淵》來得成熟。 至於「大運」、「流年」視角,其內容遠不如梁湘潤老師的《細批終身詳解》《大流年判例》《流年法典》《四角方陣刑衝合會透解》等著作來得豐富和 成熟。 但我們完全沒有必要苛求古人。
我們相信,《五行精紀》註釋的出版,只是祿命法研究的開始,2020年李錵濤和莊圓編排出版了《隋唐元明星命典籍研究》,包含《重鐫元弘本五行大義》《李虛 中命書輯佚》《勘定鬼谷遺文》《三家註解玉照定真經》《太史秘傳三命統宗應天歌》《西窗老人註釋蘭台妙選》《校正宋本三車一覽》等十 種祿命體系古籍,還不包括《五行精紀》,內容已達兩輯之多。 研究祿命法的路還很長。 研究祿命法與子平法、江湖巾箱法,三者融匯貫通,在實務上綜合運用的路更長,任重而道遠。
《五行精紀》註釋,以莊圓和丁鑫華校註、李鏘濤校閱的《精校宋本五行精紀》為底本,輔以國家圖書館藏《五行精紀》清抄本(簡稱「國圖版」)、韓國 延世大學《五行精紀》藏本(簡稱「韓國版」)等、參考台灣武陵本和大陸華齡本,參考丁鑫華在網路上組織錄入的文檔版內容,在此謹致感謝。
《五行精紀》註釋的出版,得到梁天蘭師母、行卯出版社梁翰社長、何駿傑先生的鼎力支持,在此謹致感謝。
謹以此書紀念梁湘潤老師仙逝十週年。
何重建 執筆
2023年癸卯春月
[1]:《訣法今論》,梁湘潤,行卯出版社(台北)2013年6月初版,第15至16頁。
[2]:《精校宋本五行精紀》,宋•廖中,莊圓、丁鑫華校訂,星易圖書有限公司2014年11月初版,第2頁。
[3]:《在民大聽講座》,謝路軍主編,線裝書局,2021年1月初版,第36頁。
[4]:《中國命理學史論》,陸致極,上海人民出版社,2008年8月第一版,第85至86頁。
[5]:《唐宋時期命理文獻初探》,劉國忠,黑龍江人民出版社,2009年9月第一版,第123頁。
[6]:同註二,第599頁。
[7]:《滴天髓》《子平真詮釋評註》,孫正治點校,中州古籍出版社,1994年9月第一版「序言」。
[8]:《胎命-七柱論命的原理與實務》,何重建,行卯出版社,2019年8月初版,第145頁。
[9]:同註四,第254頁
[10]:梁湘潤於2011年春,為何重建的著作(未出版)所寫之」「序」。
[11]:《梁湘潤先生紀念文集》,梁翰主編,行卯出版社,2021年9月初版,第362至363頁。
[12]:《祿命法千禧年沿革史》,梁湘潤,行卯出版社,2013年1月初版,第732頁。
[13]:依姓筆劃排列,排名不分先後。